Quantcast
Channel: 阿明藏博客宁玛伏藏大圆满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9

世人的“自我”与佛教的“我”/维基百科

$
0
0

 

佛教认为,一般人认知的自我有三种特性,它是单一的,常住不动,具备主动支配的能力。但是佛教认为这是错误的认知,人类以为的自我,其实是由五蕴的功能所产生。因为对于我的认知错误,产生了我执,造成了痛苦与轮回。因此佛教主张无我。

——维基百科

 

世间的“自我”:

 

自我(希腊语:Ego、英语:Self),是一个人类个体,对于其自身整体的存在,所产生的一种自觉意识。通常人类个体会认为他们自身是一个连续性、整合、不可分、而且具备独特的自我。对於哲学家与心理学家来说,这是一个长期受到关注的课题。这也是各宗教,如佛教,所长期关注的一个主题。

 

自我,基于意识,有两个意义:其一,自我作为人有意识的人格,和本我、超我并列;其二,自我具有自意识我的反思视角,可以自我意识,了解我的所有人格,及至意识作为我的本质。

 

哲学上的自我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意思: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法语原文Je pense, donc je suis.),法国哲学家笛卡儿哲学命题。

 

确切的说是,我思考,所以意识到了我的存在

 

意思是认为当我在怀疑一切时,却不能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因为这个“怀疑”本身是一种思想活动。而这个正在思想着、怀疑着的“我”的本质也是一种思想活动。这里的“我”并非指的是身心结合的我,是指独立存在的心灵。

 

心理学上的自我

 

自我(ego)是针对与个人同环境的关系,有关的所有心理机能的术语。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在生命最初的六或八个月便开始形成,到二或三岁时便已建立得很好。当然,大部分的变化与成长在这以后都出现了。自我的机能包括:知觉、学习、记忆、判断、自我察觉和语言技能。自我对来自环境的要求做出反应,并帮助个人在环境中有效地发挥作用。自我也对本我和超我的要求作出反应,并帮助满足个人需要、达到理想和规范的标准,并建立健康的情绪平衡。

 

佛教的“我”:

 

(梵文:आत्मन्Ātman,巴利文:Atta),佛教术语,又称补特伽罗,通常指心理学上的自我。有时也用来指称灵魂,梵我,或神我。这是古代印度很重视的一个哲学术语,许多不同教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佛教认为,一般人认知的自我有三种特性,它是单一的,常住不动,具备主动支配的能力。但是佛教认为这是错误的认知,人类以为的自我,其实是由五蕴的功能所产生。因为对于我的认知错误,产生了我执,造成了痛苦与轮回。因此佛教主张无我。

 

古印度学说

 

在佛教之前,以及其同时代,存在着几个不同的思潮。

 

第一个流派,立场接近于唯物主义,认为我是由四大所组成。因此,当四大分解之后,我也不复存在。顺世论属于此派。

 

第二个流派,立场接近于唯心主义。这派认为,人是由梵天创造,每个人之中都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真我,又称灵魂,梵我,或神我

 

佛教理论

 

佛教认为,外道所认为的我,又称离蕴我。他们认为存在一个真正的我,有些人称之为灵魂、或神我。它是常住不变的,单一的,有支配功能的。但是佛教反对这种见解,认为人类所认知到的我,是由五蕴功能所产生的,又称即蕴我,也称之为补特伽罗。补特伽罗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由业的牵引逐渐产生变异,与其说他是由“我”任意支配的主体,不如说是遵循因果规律的一个客体

 

——转载自维基百科,并略加编辑,题目为转载时所加。

 

相关博文:

榴莲、执与爱情(阿明)

凡夫“自我”认知的三个特性/竹清嘉措仁波切

五蕴非的引导开示/竹清嘉措仁波切

执”与“觉知”的辨析/慧广法师

与道友关于“自我”及“梦境”的Q聊记录/阿明

识破执心的诡计/吉噶康楚仁波切

 断法—能最快断除执的‘极端’法门

一切有无是非皆由等自心显现/根登群佩

⑥轮回与执—《吾心忠告》/敦珠仁波切

斩断执根株—摧魔军阵舞/钦哲沃色吉美宁玛

消除妄念是达成“无”的必经之路/慧广法师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9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