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提问:
我们如何延长对心性的认识?
仁波切回答:
在这个背景脉络之中,禅修即是维持心性的期间。在此,心性是指我们真实的面貌,觉醒和空虚的状态不是由任何有形的事物所构成,它是完全开放且完全觉醒的。我们需要维持这个状态,换句话说,把这个状态维持为一种持续不断的呈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法门是必要的。提醒我们自己去认识心性,运用「提醒」(remindfulness)的法门是不可或缺的,只要是初学者,就没有别的办法。刚开始,这种「提醒」是一种刻意的提醒,称为「刻意的正念」(deliberatemindfulness);之后,它变成一种「任运的正念」(effortlessmindfulness)。不论是哪一种正念,都肯定是必要的;否则,我们永远无法认识心性。在忘记本然状态之后,一再地应用这个「提醒」。我们不只要在座上禅修期间这么做,也要在任何时刻应用这个「提醒」。
正如同我说的:短时间、多次数。当我们坐下来禅修时,彷彿必须进入一个特定的状态:「现在我正在禅修,它应该维持一段长时间。」鲜少有人可以这么做。大多数的时候,当我们心想「我处于本然状态相当长一段时间」,可能只是一种假装,或完全是一种造作。如果它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那么我们真的需要去质疑它是否是真实且非造作的本然状态。由于我们真的不需要假装自己处于某种一流的、持续不断的本然状态,因此,非常诚实地面对自己是比较好的作法。更好的作法是,让它维持如它所维持的时间长短,不要试图去创造任何造作的事物。首先,提醒自己去认识心性;接着,让这种认识维持下去。如果它只维持很短的时间,那就让它是短的时间;如果它维持长的时间,那就让它是长的时间。我们不必去缩短它,因为那就会是造作的;也不必坐下来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因为那也是造作。完全了无造作!这是修学的方法。
一旦你忘记本然状态,就再次运用「提醒」,不论它是刻意的或任运的「提醒」。这是我们进展的方式:透过短时间、多次数;透过一再地认识心性。让我再次重申这个重点:我们不只要在座上禅修期间认识心性,也要在所有可能的时间内认识心性。当人们有幸能够在一天当中挪出二十分钟时,会常常称这二十分钟为他们的「禅修」,但是真正的修行者不会把自己的修行限制于座上禅修,他们在四处走动的时间修行,提醒自己认识心性。藉由在谈话、饮食、从事各种活动期间修行,他们时时刻刻都在修行,而不是只有短暂的时期。如果我们只在短时间修行,而在许多年之后没有任何进展,那么我们或许会怪罪佛法或教法:「这些教导应该是非常高深的,但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有太多的事情发生!」但是真的,我们只能怪罪自己。
相反地,我们应该时时刻刻维持心性。当这么做时,我们就可能会有真正且快速的进展。它有如药物:只有你服药,它才会有帮助。药物被用来治疗疾病;同样地,修行是用来治疗引起我们所有的业行、情绪和迷妄状态的基本疾病。这个疾病的根本起因是非常细微之充满概念的看法。而认识心性,让心性保持本然如是,了无任何造作或修改,即是真正能够从根斩断的唯一一件事物。切勿藉由接受或排拒,或把我们的心放在某一个状态,试图去纠正或改善它;相反地,我们应该要保持全然的非造作和本然,这即是斩断轮回根本起因的方式。在认识心性的剎那,没有业行、情绪,也没有迷妄。在那个刹那,所有这一切都已经完全清除。我们需要去修学它,需要去熟悉它,熟悉它并不代表它是一种禅修的行为,例如观想本尊,或在「止」中专注于一种宁静感。这种修学无念觉醒的「观」,不是一种禅修的行为,因为没有什么事物要透过禅修来培养。完全了无禅修,心完全了无执取,即是究竟的修学。
①「呸」(phat)以短促急促之音发出,用来切断概念形成的过程。
——摘引自《大圆满之歌》中题为《熟悉并非禅修》的章节。
附录:秋吉尼玛仁波切简介
秋吉尼玛仁波切被第十六世大宝法王认证为龙树菩萨所化身的止贡噶举大成就者――噶竹千的第七次转世,小时候於其前生位於中藏那曲地区的寺院――「仲贡土丹达杰林」(仲寺圣教兴隆洲)坐床,成为该寺500位僧人的上师。
承蒙大宝法王关顾,仁波切13岁进入隆德寺(大宝法王在锡金的法座),追随众多噶举派及宁玛派的伟大上师修学。20岁前,已获得堪布(佛学博士)学位。
1974年,他离开隆德寺,与父亲乌金仁波切、弟弟则吉秋林仁波切,到尼泊尔建立噶宁谢竹林(噶举宁玛讲修洲)。当第十六世大宝法王来为寺院开光后,任命秋吉尼玛仁波切为该寺住持。
1980年,他与父亲乌金仁波切展开世界弘法之旅,走遍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地,给予数千信众有关大圆满、大手印的教授及灌顶,广受欢迎。
仁波切穷尽毕生精力,致力弘扬及保存佛法;以精要、浅白、幽默的方式,传授佛法的核心要义、彰显人们的本然觉性。他从事教学接近35年,至今仍孜孜不倦地往返欧洲、美洲、俄罗斯、亚洲,主持讲座或闭关静修,启发数以千计的人群。
仁波切是加德满都「自生智慧高级佛学院」的创办人,遍布全球的DharmaHouse道场与Gomde闭关中心的精神导师;他还创立了法轮出版社,制作了众多学术译著;发起了「法日」线上广播学佛项目,每逢周六早上主持备受注目的演讲。同一时间,他仍继续管理尼泊尔的噶宁谢竹林及其所属的男众、女众寺院。
——转载自“佛门网”。
相关博文: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