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祖师龙树菩萨
注:以下所引博文中,藏传佛教中观五大流派分别为:外自续中观、外应成中观、内他空大中观、内离边大中观、内了义大中观。
正文:
藏传佛教对以上中观学派的早、中、晚三阶段,建立了有藏传佛教特点的一些判摄方法,如应成四理论、自续五理论等,这些都是附带着西藏文化特色的思辨方法。尤其是“了义大中观”,为了离开中观的中后期思想的繁杂性,也为了规避西藏五部宗派的复杂性,始终保持着最为原始的对于如来藏与空性见的理解,一直在坚持“不可思议法门(不二法门)”的最初元素,以《楞伽经》作为根本的经典依据,以《中观论颂》、《入中论》等大论作为澄清正理的必要工具。
后期的中观学派也采取了很多瑜伽修行的道次第,尤其是《瑜伽师地论》中所提出的道次第,后期的中观学派其实应用了很多。就现在所知,有藏传宁玛派的“九乘次第”——说佛法有九个层次。汉传佛教说一乘佛法、三乘佛法,藏传佛教列了九乘佛法。现在还能找到很多资料说明九乘次第,如《九乘次第论集》等。
使用次第与不使用次第,在“不可思议法门(不二法门)”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不使用道次第的,更重视直接的心心相印,以心传心。
对于使不使用道次第,汉地各宗一直都有精彩诠释。比如,与六祖大师同期的神秀禅师强调要使用道次第,而六祖大师就不使用道次第。其实,这也只是各有使命而已。没有办法说,我这个宗派一定要弘扬道次第,一定不能弘扬道次第。因为六祖大师多数是面对利根的因缘,而神秀禅师多数是面对非利根的因缘。
由于弘法过程中对于新的传承形式的需要,后期的中观学派对于龙树菩萨原始的中观见的表达作出了发展。
龙树菩萨著作中侧重的思想也有演变。他早期所立的《中观论颂》的论证方法,是后来各宗派的宗依,并没有将后期著作如来藏论典(如《法界赞》)时的思想都写进去,否则独立中观的基本概念便无法建立。因此,如果站在龙树菩萨一生的角度观察,他自己也许会相应认同后期的瑜伽行中观派。
所以后来,很多论师使用唯识宗的方法填充自己的宗派,组织修行模式。这基本都被默默认同。尤其是“了义大中观”,宣说如来藏内义,也没有被反对。
后期“了义大中观”的论师,发挥了《中观论颂》中的密意,自然也为龙树菩萨所承认。
外中观之自续派
中观学派若依横向划分层次,不谈早期、中期、后期,可按内外分为外中观与内中观。外中观指中观的自续派与应成派(即中观的自立量派和随所应破派);内中观,依藏传宁玛派的分法,分为“他空大中观”、“离边大中观”与“了义大中观”。
至此中观派总共分成了五宗。这五宗各有来源。
外中观的自立量派(自续派)主张:在世俗颠倒心的感受中,一切法,显现为有;在胜义离颠倒的觉受中,一切法,应该是无。得到如幻的自性,也就是胜义。这个“如幻自性”就是胜义。以胜义谛离开一切颠倒边执、离开一切戏论的体证,称作“无生的自性”。是一个有所得的“无生自性”来作为修行成果。他们认为,最终的修行成果是有所得的“无生自性”。
但从“了义大中观”的观点判断,自立量派(清辨论师这一派)仍属粗品的中观,仅可将其视为“假胜义”或“相似胜义”(他们所立的胜义,仅仅是假胜义或相似胜义),与真正的胜义所见是不同的。它可以作为胜义谛入道的道阶,但不能作为真正的目标。
因为二谛对立,有无对立,如此以“胜义无”相对于“世俗有”,仍会落入常断两种过失。
所以,以因明量智破除戏论,成立自宗义的方式,受到了怀疑。因为因明比量智慧本身无法离开戏论。通过因明的辨析方式无法得到智慧,此种辩论结构本身就是戏论,包括所说的宗、因、喻、同品周遍、异品周遍、三段论式或五段论式,这些都离不开戏论。包括玄奘大师当时使用的“真唯识量”,如果不是应用了唯识宗的核心教义,单就论式而言,也仍然脱离不开戏论,恐怕无法在辩论中保持长胜不败。所以,用因明的方式立论,未免还是有戏论的嫌疑。
宁玛派认为,自续派的中观见地仍不了义,只在粗品的外中观中,所以将其归入外中观一类。
外中观之应成派
外中观的另一派,称作外中观应成派——随其所应而予以辨破。
外中观的应成派,不像自续派那样,先建立三相有、世俗有的戏论,然后以胜义无的真实去遮遣戏论,而给予破除。应成派以凡是与言说相应的为世俗谛,离言说、离戏论为胜义。凡是颠倒迷执,能取、所取的都限定成为世俗;以无颠倒,离能所二取,根本无分别智,趣一切法缘生无自性为胜义。不建立自宗义,不使用因明量智,唯以这种无颠倒的辩证方法遮破一切迷执,引导学人离四句、绝百非。应成派不立自宗义,不会落入到见地窠臼,没有施设的本体,可以避免自续派中出现的问题。
以粗浅的理解而言,应成派在中观中地位应该最高。因为藏传佛教的五家宗派,每家都说自己的中观就是应成派,都在争“应成派”的桂冠。但是,外中观的应成派仍然受到检视。虽然走出了一些误区,但仍然还有一个是否“究竟”的问题。
即便按照龙树菩萨与月称论师的方法建立世俗和胜义二谛,但由于后期众生对如来藏有不同理解,“如何定义如来藏”这一问题,如果在应成派中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那么,所成立的名言谛依然会有不全面之处。
尤其像宗喀巴大师成立了“世间名言也绝对没有自性,绝对没有自体”这么一个决断的论点,到了现在的生活中便会引发问题。极有可能,将所使用的“无遮否定”论式,演变成为以“终极的否定”作为抉择目标。
《解深密经》中,释迦牟尼佛已经预见到了此种问题。所以佛说,在世俗中,诸法不是断然无的。世俗名言不是断然无,而是分成“暂时世俗”与“究竟世俗”两方面,才能脱离四种过失,否则,都有可能破得偏过。
不过,在此可以引证一下其他宗派的说法。
比如,藏传佛教中有一个派别称作萨迦派。他们认为,应成派以空性否定一切法,在世俗名言中破得太过。以对于世俗名言的“绝对否定”为胜义谛的究竟实相,这实际上是以断边作为中道,属于边执,他们认为太过。
在这点上,宁玛派有另外一番评论。他们认为,中观应成派既没有落入常边,也没有像萨迦派所说的那样落入断边。不过,分别迷悟(迷则为凡夫,觉则为圣者),分别颠倒与不颠倒,显得还是有对待。凡是有对待,就还没有彻底离开戏论。所以,应成派也没有达到彻底究竟的境界。宁玛派认为,应成派判摄世俗的方式过于绝对,仍不是最究竟彻底的。
所以,仍将应成派划分到外中观的范畴内。虽比自续派进一步,但仍属“外中观”。
内中观里的觉囊派他空见
内中观,首先要了解的是“他空见”。藏传佛教中有一宗称作觉囊派,大家应该听说过。觉囊派的宗义,就是沿用“他空大中观”。
这一见地认为,就凡夫的虚妄分别而言,一切生死流转都是缘生性空。但就诸法的涅盘法体而言,必然具备真实法性。破尽诸法的虚妄分别以后,有一个真实的法体存在,那是破不掉的。
因此,所说的“自性”,是指无生自性的真实体性。这个自性不是空无的,它是真实有的,像金刚一样不可破坏。所说的“他性”,是指虚妄分别的诸法。虚妄分别的,当然没有实体,属于空。所以《般若经》所说的“空”,实际上指虚妄分别的他性,这是空。而最终留下来的,没有被破完的胜义部分,是不能空的。
破完了他法,有这一个剩余下来的,法体自性真实有,而虚妄他法是空,所以称为“他空”。
所以此派见地称作“他空见”、“他空大中观”。空掉不符合如来藏的事物,符合如来藏的一定要保留,像金刚一样,半点都不能破。
觉囊派的“他空见”,便成了中观应成派——外中观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对立面。因为应成派主张:一切法缘起无自性,是空性的(“自空”观点)。而“他空”与“自空”彼此相违,非大加破斥不可。
此外,萨迦派也认为,他空见以常边为中道,堕入常见、常边。萨迦派对于格鲁派也有说法,对于觉囊派也有说法。
如果以唯识宗三自性的道理分析,“他性空”可以比作“遍计所执自性”与“依他起自性”的空性。而“圆成实自性”,或如来藏,或阿赖耶,觉囊派认为不仅不是空无,而且是自性有、实体有。萨迦派认为,他空见执著实有,落入常边,不能得到究竟。
这是关于内中观的“他空见”。
宁玛派认为,觉囊派的他空见实际是依自续派建立起来的,是依清辨论师的观念建立起来的。胜义谛的“无生自性”是实体,所以自性有,“无生自性”以外的一切法才是空,“无生自性”本身是实有的,这称作“他性空”。所以,“他性空”与“自性有”相对,有这种对立还是不究竟的、不是了义的。在他空见中,“他性空”与“自性有”相对立。有对立,说明他空见还不是究竟、了义的。
分析到这里,可以看出为何有些学者认为觉囊派建立的“他空”已经偏离早年龙树菩萨建立的中观法义(即“缘起无自性”),将瑜伽唯识的思想融摄到中观见中(瑜伽唯识认为,圆成实自性的真如法体常住不灭)。
此外,这一派别认为,无生自性不是空无,而是实有体性。他们只“无”掉了虚妄分别与戏论,而对于后来的如来藏,用“不空如来藏”的方式进行建立。
觉囊派使用的“空”字,已经还原到了“空无有体”的意思。空掉那些本来不存在的,留下实有本体。这不是根本中观的“缘起自性空”的含义。
内中观的“离边大中观”与“了义大中观”
这里所要立的是“了义大中观”,或称为“不可思议法门(不二法门)”。
自续派与应成派所说的中观,都是单从无体性的外义探讨义理,所以称作“外中观”。觉囊派的“他空大中观”、萨迦派及噶举派的“离边大中观”与宁玛派的“了义大中观”,都是从如来藏内义探讨义理,所以称作“内中观”。这是他们命名不同的原因。
从如来藏内义来区分,只有“他空大中观”、“离边大中观”与“了义大中观”涉及到。
“了义大中观”实际就是瑜伽行中观派,在藏地被称为“大圆满”法门。该派义理与修行重点在于,遮遣一切相对的法相。像禅门那样,遮遣相对之后,证悟绝对的禅境,在绝对境界中,自然超越觉囊派他空见,也超越应成派的自性空。
自性他性,自空他空,其实都是相对的,都有“边”的问题。超越了相对边见,才能进入真正的“不二”,所以称作“离边大中观”。“离边大中观”离开四边,也即尽离识境,在识境尽离的时候如来法身自然显露,因此也可以说是“究竟”,其与“了义大中观”的区别仅在于,后者视智、识二者不一不异(如来法身与如来功德不一不异),由是证“大平等性”,所以在见地的建立方面较“离边大中观”为长。
“了义大中观”,这是文殊菩萨与维摩诘菩萨的“不可思议法门(不二法门)”。
因此,此一法门自然成为现在学习中观密意的指向,其中含藏的中观密意,成为我们学习的目标。
不过,在宁玛派“了义大中观”的法门中,并不完全排斥觉囊派他空见与应成派自空见。这两个宗派各有成立宗派的成功之处,只不过对于胜义和世俗二谛的建立,各有一部分不够圆满精到的地方。但在实修次第中,基本上还要从他空和自空这样一些修行方便入手。所谓“下学而上达”、“过而不留”,要以十分辩证的方式扬弃各个阶段中的相对理论,最终契入不二境界。所以,自空、他空都可以融摄,只是不以其为了义、究竟而已。
所以,“了义大中观”既不是单纯的他空见,也不是单纯的自空见,而是遮遣一切相对法而直证绝对的“不二法门”。
宗派发展到现在,所有唯识宗的教义,中观师都知道;所有中观派的理论,唯识师也都清楚。各自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复杂,相互混淆在一起。此时唯有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上,提出“离边”这一原则,才能获得最圆满的见地,更符合龙树菩萨的本意。
所以,为了符合龙树菩萨最初的离边思想,我们最终以“了义中观见”真正恢复中观的原始面貌。
明贤法师简介:
明贤法师,法名道笈,1973年7月生于湖北武汉市黄陂区。12岁,上初中,接触佛教浅易读本,信佛、吃素、禅修。18岁,发心到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求道出家,做净人半载,打冬禅七。次年夏,于弥光老和尚座下剃度,获赐法名“明贤”,习禅,初识禅法门径。19岁,于安徽省九华山仁德老和尚座下受比丘戒,继续参学,于禅法生浓厚兴趣,坚定“汉传佛教特质在禅”的观念。兼习汉、藏、南传佛教诸典籍,进学佛教造像及中观。24岁,在庐山闭关期间完成《入中论亲闻记》,于如意茅棚及山南万杉寺分别讲授《入中论》……
——摘引自明贤法师所著《法宝论》,题目为转发所加,原发不详。
相关博文: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